在我国,汛期雨热同期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气象条件,但同时暴雨、冰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多发也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威胁。
夏季极端降水、秋季异常汛期……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7月暴雨横扫河南全省,台风“烟花”给14个省份带来持续强风雨影响。入秋以后,灾害性天气依旧频繁出现,黄河流域、汉江流域出现严重秋汛,山西等多地遭遇严重洪涝灾害,冷空气频频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仓廪实,天下安。气象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增强防汛保粮气象科技硬实力,优化服务软实力,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目标保驾护航。
周密部署农业气象服务
全面融入政府指挥体系,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始终密切关注复杂天气形势,强化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的保秋粮气象服务,千方百计为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障。
汛期伊始,中国气象局召开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今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农业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服务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重点。4月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汛期气候趋势预测,进一步指出今年汛期我国气候总体状况为一般到偏差。随后召开一系列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农业生产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进入汛期,暴雨洪涝、局地阶段性干旱、大范围阶段性低温、龙卷等灾害均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小的考验。面对严峻形势,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统筹国省技术力量,实现夏收夏种落区和农事活动适宜等级格点数据交互共享;及时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格点指导产品;加强农业气象业务会商,在全国天气会商中适当增加农业气象有关内容和频次,指导省级气象部门为农服务。
7月河南极端强降水和台风“烟花”很快就给秋粮生产带来“下马威”。7月23日和26日,中国气象局召开会议部署粮食主产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级气象部门进一步细化服务,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气象中心还成立了“保秋粮丰收”气象服务专班,负责秋收粮油作物产量预测与秋收秋种气象保障。
进入秋季,北方地区降水量(9月1日至10月10日)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为1961年以来历时同期最多,黄河流域罕见秋汛对秋收秋种非常不利。10月11日,中国气象局对防秋汛防洪防台风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再部署,强调加强与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沟通,聚焦关键农时,强化专项服务,特别是做好面向农机手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服务。
服务直达田间地头
粮食一天没收获,气象服务一天不放松。为把丰收愿景变为实景,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下乡入田、调查作物长势、监测农田墒情,点燃粮食生产气象“引擎”。
在早稻产量第一大省湖南,省气象局提早判断3月底至4月上旬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天气,第一时间制作专题报告,报送省政府。进入5月,又有冷空气来袭,省气象局提前3天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会商,精准研判天气影响。农业气象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为确保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强降水发生后,河南省气象局立即启动气象农业专家联盟平台,组织专家分赴受灾最严重的新乡、鹤壁、周口等地开展田间调查,并加强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发布《全省洪涝水体卫星遥感监测》报告。国家气象中心生态和农业气象中心与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展作物洪涝灾害影响调查,指导当地种植户排除田间积水、翻耕散墒,及时补种改种,降低对后茬作物的播种影响。
台风“烟花”离开后,农业灾后补救工作也在受影响地区有序展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先后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估“烟花”影响,为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防灾救灾、补种改种提供科学依据。在多地降水量突破极值的浙江,慈溪市、台州市椒江区农业气象人员指导农户清沟排水,防止持续降水引发积涝;宁波市北仑区气象局为农服务小分队冒雨前往产业园、服务示范基地,及时开展优势农产品精细化气象服务。
面对不利天气,抓住时机提前防御,减损即是增产。8月8日,东北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提前发布低温风险预测及农事建议,采用电话沟通和全省各地农业观测员拍摄实地照片的方式,调研低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及时准确掌握农业生产形势,8月17日,国家气象中心组织召开视频会商,各单位通过灾害指标判别、作物模型模拟、历史相似年对比、田间调查等方法,多角度分析评估低温过程对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
9月以来,山西省中南部降水量偏多2倍到4倍,接连3轮连阴雨天气过程导致土壤持续过湿,严重影响秋收秋种进度。山西省气象局在全省开展连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调查,组织农业气象专家做客山西农村广播惠农直播间,为农户抢收抢种提供建议。眼下,依据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全省涉农部门正在受灾地区开展农业减灾减损和抢收抢种工作。
据统计,入汛以来,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联合为150万农机手和相关人员提供精准气象信息;直通式气象服务惠及百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外,为减轻雹灾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部门全力做好人工增雨防雹作业。
藏粮于技 气象科技成果为农民带来切实收益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气象科技成果进入田间,为农民带来了切实收益。
在江西省北部和较高海拔山区,由于种植双季稻热量资源不足,一季稻热量资源有余,“种一次、收两季,少做事、多收益”的再生稻受到农民欢迎。但稻谷播种时间、头季收割最优期,以及收割时稻株保留高度等问题都需要回答。
经过研究,江西省南昌农业气象试验站确定了头季稻播种育秧、收割期、留桩高度等三项再生稻种植关键问题的答案,同时配合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寒露风防御技术等,来破解水稻丰产的气象密码。该站高级工程师曾凯介绍,通过与粮食企业的合作,初步研发出再生稻高产关键气象适用技术,通过实景监测系统在线分析,服务时效大为延长,服务精准度大幅提高,示范再生稻比传统一季稻每亩增产约六百斤。
湖南省气象团队还针对超级稻超高产栽培建立气候适宜性与气象保障技术体系,构建气象影响关系模型,确定了全省53个制种基地所在县100米×100米的精细化适宜地块及最佳播种期。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确保了湖南超级稻大面积栽培实现稳产高产。
中国气象局今年启动试点,计划通过一年时间,初步确定种业气象服务需求和服务流程,基本建立玉米、水稻种子气象服务指标,初步形成玉米、水稻种子关键生长发育阶段气象保障服务能力,为国家种子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今年3月至6月,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派驻相关工作人员,在中国(重庆)花椒产业研发中心开展花椒性状试验数据采集工作,结合酉阳提供的数据,分析花椒在重庆市的适宜性指标,建立相关模型,为青花椒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也为建立《青花椒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地方标准奠定数据基础。
在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联合信阳、鹤壁、黄泛区三个农试站,以及安阳气候观象台、商丘黄淮平原农业与生态综合试验基地,形成“一站带五站”的发展模式,围绕省优质小麦生产气象服务需求,开展小麦品质气象预报联合试验,为黄淮区域优质冬小麦品质评价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通过不断攻关核心技术,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逐步实现农业气象服务指标精细化、业务产品空间时间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精细化,分作物品种、分发育期,农业气象服务监测、预报、风险预警、评估全程,有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不断增强针对玉米、水稻、大豆传统三大作物服务能力的同时,该研究所积极开展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品质试验,逐步提升马铃薯等特色作物的服务水平。
随着气象科技的进步,新时期农民已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气象人也在全力端好“中国饭碗”的征程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