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农历冬季的第1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
立冬节气概述
“立冬”是农历冬季的第1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仅说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黄河流域,立春、立夏、立秋三个节气,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春暖、夏热、秋凉的季节特点,要比节气所说的季节特点来得晚一些,而立冬节气的名称,往往与人们感觉到的天气气候比较一致。也就是说,立冬一到,真有点冬天的感觉了。
◆立冬节气的含义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有三候
“初候水始冰”,进入冬季,人们在小河边、溪流旁已能看到冰棱了,根据现象气象资料: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始结冰日在11月11日左右,这与立冬节气的物候表示基本一致。“二候地始冻”,这时气温降到0℃以下已有了一段时间,土地的表层已开始冻结了,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冻层不断加厚。“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候由于观察能力的限制而缺乏科学依据。
◆各地入冬时间差异大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按照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10℃,首日即为冬季开始的气象学入冬标准。我国除了全年无冬的两广南部、海南、台湾、云南昆明等地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外,各地入冬的时间差别很大,并不都是在立冬之日同时开始的。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就进入漫长的冬季了;10月上中旬,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先后迈入冬天的门槛;10月底到11月初,冬季来到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而在11月底小雪节气期间,长江流域才可以看到冬天的景象;12月初,冬季逼近两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北坡。
立冬节气期间值得注意的几种天气现象
◇降温
我们从秋季一路走来,确实有一种由夏到冬的过渡感觉,但到了立冬时节,冷空气带给人们的已不再是“一阵秋风,一阵凉了。”有时,一场像样的冷空气会导致陡降的气温、飘落的雪花、嗖嗖的大风,可以使北方大地呈现出一派树枯草黄的冬天景象。红叶失去原有的风采,候鸟大量南迁,昆虫纷纷入洞,人们开始冬补,北方城市供暖,感觉一下子进入了冬天。
有时冷空气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奔南下,使长江中下游正在感受深秋“小阳春”的人们措手不及。气温在很短的时间里陡降,有时甚至会降到接近0℃,阴冷的感觉,比北方地区降温更加难熬,好在冷空气过后气温回升比较快。据统计,寒潮爆发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强冷空气可以带来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随着大风雨雪,甚至出现霜冻。虽说近十几年来气候偏暖,这种情景比较少见,但对11月的冷空气,不可掉以轻心。
◇大风
东北大部、内蒙古大部的许多地方,虽说在10月就可见到初雪,但毕竟到11月,积雪的覆盖和厚度都不成规模,常常见不到银装素裹的景象。由于空气干燥,冷空气带来的一次次干冷大风,容易引发草原森林以及城市火险,因此冬季一定要做好防火工作。
随着冷空气南下,海面上风大浪高,常出现7级大风,有时甚至更大,海况恶劣,我国海域自北向南也进入了渔船海难事故的高发期。
◇初雪
立冬期间华北大部已进入初雪期,特别是北京的初雪,社会影响大,值得特别关注。另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昼夜温差大、降雪早、雪期长、雪量大、雪质好,具备了提前开展冰雪旅游的先决条件。
◇大雾
冷空气过后,气温逐渐回升,空气质量也容易随之逐渐转坏。特别是北方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冷空气移过几天之后,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城市排放的细小污染颗粒结合,凝结形成烟雾。这时如果低空有暖湿气流移入,夜间遇冷凝结,往往加快大雾的形成和浓度。
与此同时,处在深秋时段的西南、汉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地,由于水网密集、水汽比较充沛,早晨气温偏低时,有可能出现成片的雾区。若此时期比常年偏暖,冷空气偏弱,南下次数偏少,更有利于大雾的形成。
立冬时节南北话农事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从多年的平均状况看,11月是寒潮出现最多的月份。剧烈的降温,特别是冷暖异常的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以及农业生产均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注意气象预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搞好人体防护和农作物寒害、冻害等的防御,显得十分重要。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小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应引起重视。